9月20日,由浙江旗滨承办的华东华北地区玻璃行业市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今年玻璃行业华东华北地区的市场研讨会,已经召开了五次,不得不承认,在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的今年,这五次会议的召开,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整个平板玻璃行业的从业者提振信心,使得今年的原片价格仍然处于近两年相对较高水平。如果换成往年,恶性竞争下,可能原片价格早已滑落到四五十块钱的难堪样子。这不仅不利于下游加工厂家的接单和整个行业发展的稳定,更如协会张会长所言,是对各自企业和从业员工的不负责任。所以说,每到关键时刻的区域市场研讨,总能激发出大家对“成本上涨”的苦难共鸣和行业整体“提质增效”的强烈愿望。
因此,“老经验”已经不可靠,“老江湖”也直呼看不懂这几年的玻璃市场。这就是中国的经济现状——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经济策略和抱团取暖的模式转变。而这种模式,从2016年开始,已经持续了三年。从“不相信”,到“看不懂”,再到“来不及”,很多人经历的是失去的三年。有人说这是玻璃行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牛市了,该转熊了。但依我判断,小牛依然会奔腾,大熊依然难寻觅。
市场有自愈功能。但自愈总是缓慢的,借助药物外力的作用,会实现病情快速好转。这是宏观经济实施调控的依据。玻璃行业这几年,本身是一个产能过剩行业,这几年一直通过环保限产、成本上涨等外部药物,或者是病人的意志力来战胜疾病,获得了近几年比较好的光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会带来一定的药物副作用,但我持续看好四季度的玻璃行情。
1、市场并不缺订单,缺的是资金
从今年一季度持续的去杠杆,直接造成了经济的熄火,直到现在还未缓过劲儿来,好在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近期放水迹象愈发明显。只不过反映到玻璃行业,总是要滞后三到六个月。但迟到不代表会缺席,该来的总是要来到。
2、成本压力苦不堪言,上游挤占下游成为常态
供给侧的改革,解决的是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带来的结果是上游原材料的短缺和价格的持续上涨,这可能是国家决策者忽略的问题,已然形成事实,且不可能再逆转。推倒容易,重建总是艰难的。上游强势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玻璃原片价格的提升,只是为了消化成本,难言带来盈利。
3、今年投产的新建线,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产品结构调整
今年投产的新建线,且不说都赶上了钢材水泥耐火材料的价格高点,成本本身就高,再加上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前几年同质化竞争的恶果,都在强调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差异化功能性,所以,各种新建线的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同样,产品种类结构也愈加丰富,同质化的低端无序竞争局面得到改善。
4、一大批到期冷修生产线已经开始排队,产能缩减趋势会越加明显
据统计全国目前仍有20-30条线已经到期或者有冷修计划,这些生产线大多是2008年四万亿投资刺激的产物。十年光景,已经进入停产倒计时。如遇市场转冷,会加速这些生产线的停产。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是“退城进园”政策会被各地政府效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原来在城市郊区的生产线已经逐渐成为市中心,生产线的搬迁是必须要做的;二是原有生产线的冷端设施、品质规格和环保设备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家环保政策和市场的实际要求;三是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成为很多处于转型期企业的迫切要求。
5、贸易战促使中国需要稳定经济,房地产仍然是经济稳定之源
房价不让涨,不代表国家不发展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的改变大致会是这样,改善型的需求将替代刚性需求,其内在推动的逻辑会更大。现在的房地产企业,如果看明白,就不要再去做高周转,而是要去做品质大宅。就像碧桂园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如果说,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吃饱”的刚需,那么现在更多人希望的是“吃好”。以前的房地产是投资工具,现在也依然是,但会更加强调“优质优价”,不是所有的房子都会成为好的投资标的。
在贸易战、经济下行的“内忧外患”下,稳定经济的手段依然要靠房地产。我前文讲过,房地产是中国目前经济的全部。天天光说转型升级,并未有实质进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当新的经济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时,再把过去的赖以生存和发展模式抛弃,中国经济不出问题才怪。
6、政策角力的风险将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风险
现在的经济发展,最怕的是政策出台的随意、盲目和不计后果。现在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有时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有的初衷是好的,但不考虑实际接受能力,造成矫枉过正,然后来回调整,折腾付出的代价太大。这就使得实体经济从业者们的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进而造成的是对持续投入和发展实业的信心打击。环保政策、货币政策、社保个税政策等等,都是这几年持续热议的话题。
因此,从宏观政策、内外部环境,供给侧和行业自身发展来看,平板玻璃价格在今年四季度会比较稳定或者温和上涨。虽然有人说,今年的“金九银十”成色不足,但到了用玻璃的时候,需求量总是要比上半年的要大,对于玻璃行业来讲,最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这个刚需的季节是不可错过的。